CJ50于1979年面世,原型是本田的PA50。當年,有意進軍摩托車制造領域的嘉陵購買了三輛本田PA50整車,拆解測繪,克服了種種難題,一比一仿制出了該車的“山寨版”。CJ就是“長江”漢語拼音的開頭字母。CJ50推出不久即引起了本田公司的注意,他們從市場上買了此車拆解研究之后,認為嘉陵“侵權”了,開始與這家“膽大”的中國企業(yè)交涉。在交涉的過程中,本田窺到了中國市場潛在的商機,靈機一動,維權交涉變成了合作洽談。于是,1981年,嘉陵廠與本田簽署技術合作合同,在中國市場合作生產(chǎn)CJ50,本田負責技術和部分零件的提供,嘉陵負責生產(chǎn)銷售。
有了本田的技術投入,CJ50的質(zhì)量立馬得到提升,成為走俏摩市的搶手貨,該車是嘉陵與本田合作的第一款車,也是嘉陵產(chǎn)品序列中第一款“JH”。上世紀80年代中期,一般城鎮(zhèn)工人的月收入很低,許多人連一百元都不到。所以,售價達一兩千元的CJ50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,能買起的人不多。CJ50造型簡潔利落,駕駛輕便靈活,兩沖程的發(fā)動機非常簡單、操作簡便,這一切都令人著迷。尤其是,在回油門時皮帶傳動系統(tǒng)會發(fā)出清脆的“當當”聲,像悅耳的鈴聲,彼時,許多此車的“粉絲”一聽到這獨特的響聲,往往頭也不抬就大聲喊道:嘉陵來了!駕駛著輕巧的“小嘉陵”(當時此車的綽號),將自行車遠遠拋在后面,一路“叮叮咚咚”、一路風光無限,這是當時許多人的夢想。
有夢想,就想去實現(xiàn)。當時,為了擁有一輛會唱歌的“小嘉陵”,工人一兩年省吃儉用、農(nóng)民賣掉樹木或存了幾年的糧食的事情并不罕見,一款小小的腳踏輕便車,牽動了無數(shù)人的心。正是因為“小”,此車在后來也傷了很多人的心。當時的農(nóng)村和城鄉(xiāng)接合部路況較差,使用環(huán)境惡劣,加上使用、保養(yǎng)方面缺乏經(jīng)驗,許多車因為不堪重負而故障頻頻,傳動系統(tǒng)、進氣系統(tǒng)的毛病最常見,也常有長時間高轉速或使用劣質(zhì)機油配置混合油導致的拉缸。車壞了當然要修,但當時的維修條件不比今日,維修工的技術和配件的質(zhì)量都很“低檔”,車壞了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,經(jīng)常壞就更讓人煩心了。當然,再“壞”的事情都有好的一面,許多車主就因為成天鼓搗“小嘉陵”慢慢練出一手修車的技術,最后竟開店修車,以此為業(yè)。進入90年代,性能和外形落伍的“小嘉陵”退出市場,“叮當”的鈴聲漸漸遠去。